制度红利释放服务出口潜力

制度红利释放服务出口潜力

近年来,随着中国积极推进高水平制度性开放,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国际视野不断拓展,海外扩张的愿望不断增强。在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我国服务出口潜力不断焕发。强化有效机制保障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服务贸易平稳增长,服务进出口总额593622万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前出货量26015亿元,增长14.4%。进口33347.2亿元,增长2.8%。数据增长的背景是,近年来一系列试点政策不断成为促进服务业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红利,凸显高水平开放加快落地。今年5月,海关官员迅速查验了一批用于治疗罕见儿童疾病的硼砂酸并放行。车辆驶离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科源商贸仓库,患者立即被送往北京儿童医院救治。这些尚未在国内正式批准上市的罕见病进口药品之所以能够实现从“全民有药”到“全民有药”的转变,有赖于北京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特色的“联动+罕见病保障”模式。在《北京市深化综合体建设配套工作方案》中国务院批准“五个国内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区”,北京支持建设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利用“白名单”制度帮助患者解决“药难”。目前已有10余种罕见病药品通过“绿色通道”暂时进口。为进一步促进服务贸易,我国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扩大服务出口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开放优质服务贸易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服务贸易制度开放、促进资源要素跨境流动、推动重点领域创新发展、拓展国际市场布局、完善支撑体系等五个方面的两个主题和举措,共0个。以及70多项具体政策措施。今年9月,商务部等九部门公布了《促进服务出口的各项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涵盖服务出口链条需求,从金融、税收、融资等方面提出13条促进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 “《政策措施》将明确我国服务出口的主要发展领域,为服务出口提供全面的政策支持。”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王学军表示,《政策措施》有利于促进重点服务领域特别是数字服务、研发设计、供应链服务、知识产权等知识密集型服务领域出口增长,增强国际竞争力。我国服务贸易的活跃度。专家分析,《政策措施》提出了优化服务出口零税率申报程序、提高入境消费便利化水平等新建议。它强调一方面更好地用好现有政策,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化和拓展促进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如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和覆盖面、完善服务贸易跨境资本等。金融协议便利化水平等。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聂萍祥表示,下一阶段,财政融资、货币政策、监管便利化等方面对服务贸易的支持有望进一步加强。支持服务贸易特别是服务出口增长。搭建更多海外平台拓展国际市场渠道是推动服务出口持续增长的关键。在当前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随着企业加速海外扩张,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显着增加。今年,美国征收了过高的关税。企业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显着增加,拓展海外市场的压力也显着加大。为更好支持企业“走出去”,去年以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组织全国贸易促进体系,依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驻外代表机构和全球394个多双边工贸合作机制,为企业提供服务,支持更多企业走出去。我们正在开展名为“电路全球化”的活动。据统计,去年,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共组织机构2249个,赴102个国家和地区考察洽谈。今年以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已批准展览主办单位境外展览项目1623个,规划展览面积95万平方米。截至9月底,有来自51个国家的64家参展机构参展,实施境外展览项目970个,展览面积约50万平方米,参展企业超过3.4万家。 “我们将继续强化连锁展会促进产业供应链国际合作的作用,继续组织国家产业促进系统‘走出去千家’活动mTrade支持和推动企业参加境外展会,深化与“一带一路”重点市场和国家的务实合作。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新闻发言人光楠表示,下一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将紧紧围绕为企业服务的核心理念,丰富服务内容,优化服务平台,为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综合服务。提供优质商事法律服务 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和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加速,提供知识产权仲裁、调解、认证、保护等优质法律服务,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可以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更大动力和活力。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会议批准通过新修订的仲裁法,共8章96条,自2026年3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仲裁法完善和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通行规则相一致的仲裁法律体系。这对于加强涉外法律法规建设、提高日本仲裁的公信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质量至关重要。围绕高水平发展和对外开放,王楠表示,中国贸促会将全面加强依法依规的世界一流仲裁机构建设,将充分利用“一带一路”仲裁合作等机制举办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中东和北非、中国-拉美等国际仲裁论坛,并宣布将发布区域性“仲裁制度研究”,并与96个国家缔结合作协议。遍布54个国家和地区的仲裁机构为企业提供公平、高效的高水平争议解决方式,帮助外国企业在仲裁中妥善应诉。在仲裁裁决的域外承认和执行方面,我们通过培训、判例解释等多种渠道,提高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 9月16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所属机构中国国际经济商事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仲委”)同步发布《中国国际商事仲裁年报》贸仲委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成杰表示,仲裁作为国际公认的解决经济贸易投资争端的手段,已成为各国优化营商环境、增强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今年5月,由中国倡议创建的《国际仲裁法院公约》签字仪式在香港举行,三十三个国家就地签署了《国际仲裁法院公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通过调解解决国际争端的政府间法律组织。《调解公约》于 8 月 29 日正式生效,国际调解法院 (IOMed) 预计将于今年晚些时候投入运行。国际仲裁院筹备室主任孙进表示,国际仲裁院将继续培育调解文化,利用数字技术提高调解的可及性和效率,通过能力建设缩小数字鸿沟,推动调解规则完善,降低争议解决成本,推动诉讼、仲裁和调解并行,协助全球商业实体实现长期可持续合作。 (经济新闻记者 秀林)
特别提示:以上内容(包括图片、视频,如有)由自有媒体平台“网易账号”用户上传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请注意:以上内容(含图片)和视频(如有)由网易提供,网易是一个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的社交媒体平台。由Hao用户上传并发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