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让绿色成为发展最美底色

服装加工设备2020年06月14日

福建:让绿色成为发展最美底色

厦门生态“高颜值”惊艳金砖会晤。 率先取消GDP考核的永泰县腾笼换鸟,在绿色发展中崛起。    日前,福建省再添一批国家级绿色“金名片”,生态创建走在全国前列。在绿色发展道路上,全国生态“优等生”福建久久为功,以机制活为牵引,积极践行“两山论”,做生态文明建设先行者——  秋风送爽,喜讯捷传。日前,福建省永泰县、海沧区、泰宁县、德化县、长汀县5个县(区)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成为全国入选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其中长汀县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福建以机制活为牵引寻找另一个自己。这个世界上一定有另一个你过着现在的你梦想着的生活,推进试验区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破解了“保了生态、饿了肚子”等现实问题,环境保护部给予高度肯定。  作为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全优的省份,福建生态文明建设起步早、力度大。从2000年首次提出生态省建设战略构想,到2014年成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再到2016年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福建担当,一任接着一任干。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以绿色为导向,以生态创建为抓手,先行先试,不少做法引领全国。  先行先试 勇立潮头  今年国庆期间,福州市永泰县云水谣景区内游人如织,赏花玩水,仿佛置于人间天堂。人们所不知的是,山多地少的永泰县曾经各项经济指标靠后,戴着贫困县、落后县的帽子。  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当意识到生态环境优势是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时,发展的思路、方向、着力点更明晰了。经过多年探索、创新与实践,永泰县委、县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县”发展战略,2011年勾勒出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的蓝图。更加坚定地“死守”生态底线,永泰县先后否决了数十家意向入驻的涉污企业,其中仅一个漆包线项目就涉及产值45亿元。通过产业“腾笼换鸟”,一批环境友好型、高附加值的新兴战略产业落户当地,形成更优的产业结构,如今永泰县经济发展增速位居福州市前列。  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不仅永泰,全省也曾面临同样的拷问。生态环境质量要保持全国领先,又要尽早缩小与东部发达省份的发展差距,保持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速度,福建面临空前的环境承载压力。面对发展新形势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如何强省富民,需要更深沉的思考,需要创新发展思路。  “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牢记嘱托,福建以绿色为导向进行擘画,屡开全国先河。  率先成立由省委书记担任组长、省长担任常务副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地方党政领导考核体系。  率先在全国签订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书,构建省、市、县、乡四级体系。推行市、县、镇、村四级环境监管格化管理,打通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  制定出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及52个部门130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通过列明环保清单,划定环保“田”,把“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落细。  优化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办法,把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考核结果列入绩效考核,提高环保工作比重。在全国率先对全省34个县取消了GDP考核,取而代之的是考生态、考农民增收。制定福建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追究实施细则。  开展两年一督察,实现环保督察全覆盖。开展一年一考核,每年年底省委省政府对各地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书履行情况进行考核。开展一季一督查,自2015年起在省政府季度经济形势运行分析暨督查通报会通报各地突出环境问题。围绕突出环境问题,开展专项督查。  ……  经济是政绩,民生是政绩,生态更是必须抓好的政绩。打破唯GDP论英雄的旧观念,福建省积极推动绿色布局,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生态环保体系,将生态文明刻入建设的肌理,融入发展的血脉,生态大格局进一步夯实。  可喜的是,一系列着眼长远的顶层设计,生态创建逐步转化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实际成效。福建连续多年交出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全优的成绩单。2017年上半年,9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96.2%;全省12条主要河流整体水质为优,Ⅰ类~Ⅲ类水质比例为95.1%;森林覆盖率达65.95%,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  生态创建 守护绿水蓝天  泉州市德化县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陶瓷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上世纪80年代“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大量森林遭破坏,“林瓷之争”矛盾凸显,却仍然摆脱不了贫困,百姓多有埋怨。  “污染与贫困一样可怕。”通过生态创建,德化县以问题为导向,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科学合理布局产业,限制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组织科技攻关,实行窑炉改造,大胆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废瓷土、废石膏回收加工利用等项目。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了,全县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德化县成为全国首个无黑烟污染的陶瓷产区,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被列为全国12个区域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之一。  治山治水即治县。和德化一样,福建越来越多地区以生态创建为载体,突出问题导向,全面推进“洁净蓝天”“清新水域”“清洁土壤”三大工程,牢牢守住“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底线。  2014年,《福建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出台,实施比国家更严格的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  2015年,福建率先出台比国家“水十条”更严格的工作方案,开启史上最严水污染治理,实行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全程监管。  2016年,福建“土十条”在全国率先落地,土壤治理从此有了时间表。  对各县(市、区)实施交界断面水质双月考核制度。环境保护好、水质保持好的上游地区将得到更多流域补偿资金,水质不达标且持续恶化则少予或不予补偿,当地政府主要领导还将被约谈,甚至面临限批处罚。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制定污染源清单,对症下药、因地施治,持续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治理;结合省情,构建完善的大气污染应对机制,一旦轻度污染即启动应对。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实行土壤污染分级分类管控,重点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和综合处置能力建设。  ……  执法“严”值守护生态“颜”值。2013~2016年全省行政处罚案件共1.3万起,罚款金额3.4亿元,移送环境污染刑事案件493起,办理适用新《环保法》“四个配套办法”和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福建;殷实小康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福建。”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如是说。  坚持绿色治理,不断健全环境治理机制,把“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保护,把治山、治水、育林、护田、护湖结合起来,让“清新福建”更清新。截至目前,厦门、泉州两市获得国家生态市命名,福州、漳州、三明3市获得省级生态市命名,其中福州市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64个县(市、区)获得省级以上生态县(市、区)命名,其中32个县获得国家生态县(市、区)命名;519个乡镇(街道)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命名,福建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创新探索 蔚然成风  勇立潮头踏歌行。2016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福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探路者。如何让生态美成为永续优势?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福建上上下下以“机制活”为牵引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一年多时间以来,试验区改革从设计快速迈向施工,到今年7月,已出台改革成果28项。各地以生态创建为载体,跃跃欲试,创新探索在八闽大地蔚然成风。  几年前,厦门市海沧区大屏山公园所在地曾经被规划建设成一座星级酒店,然而,这块项目用地却与生态控制线产生了矛盾。最终酒店项目被取消,才有了如今完整的大屏山公园。这是厦门市创新“多规合一”后,调整用地规划的缩影。  2014年3月,厦门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启动发改、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的“多规合一”工作。环保决策从末端走向前端,环境保护部门在建设项目生成初期即可参与决策,实现由环境保护事后补救、末端控制的被动反应模式向事前预防、源头控制的主动行为模式转变。曾经“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难题迎刃而解。在“一个战略、一张蓝图、一个平台”中实现绿色决策,在高起点上推进了厦门的生态文明建设。  共饮一江水,共护一江清。早在2003年,福建就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九龙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试点;2015年,省政府出台《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省级政府每年整合筹集重点流域生态补偿金3.1亿元,比原先增加1.6倍;2016年,福建与广东签署跨省生态补偿协议,探路跨省生态补偿共治共享;2017年,提出全面建立覆盖全省、统一规范的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省、市、县、乡四级全流域河长体系和河道专管员,全省共设置8578名河道专管员。建立“有专人负责、有监测设施、有考核办法、有长效机制”的“四有”机制,推进小流域综合整治。实施生态环保投资工程包,以项目带动环境治理。建立覆盖所有重点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与地方财力、保护、受益程度挂钩的长效补偿资金投入制度,2016年全省投入补偿资金近35亿元。  与此同时,从碳市场成交金额破亿元,到排污权交易额超过6亿元;从推进环境污染保险,到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福建改变过去政府大包大揽,深化环保市场化改革,运用市场这股“活水”,换来越来越多蓝天碧水。在全省工业排污企业中全面推行排污权交易,二级交易市场活跃,交易额占61.82%,一些创新做法独树一帜。如明确规定企业以有偿取得的排污权作为抵押物,可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此举为企业新增一条融资渠道,得到环保部点赞。  让创新成为破解“环境与发展”矛盾的科学药方,成为解决生态环保工作中堵点、痛点、难点的利器,福建绿色发展的新内涵不断深化,绿色新动能加快形成。全省万元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为全国的一半,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高出全国7个百分点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67亿元攀升到2015年的1659亿元。  绿色惠民天地宽  厚植“绿色”,能否置换更广的发展空间,让创富效益显现?  龙岩市长汀县策武乡南坑村,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河水清澈;数千亩山野上,银杏树亭亭玉立,与清溪横翠、屋舍俨然的村落交相辉映。然而20年前,这里还是一幅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的景象。1985年的遥感数据表明,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146.2万亩,占全县面积的31.5%。长汀,成为我国四大水土流失严重地之一。  立下愚公移山志,以“进则全胜”为不竭动力持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长汀不止步,福建不止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往治理的基础上,长汀县进一步践行、提升“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长汀经验”。全县水土流失面积比2012年初减少2.87万亩,近70%的强度以上流失区得以明显减轻。百万亩“火焰山”披上绿装,成为花果山。  长汀县引导农民发展大田经济、林下经济、花卉经济等生态产业,全县建成生态农业2200亩,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57家、家庭农场998家,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160.51万亩2012年亚洲跆拳道锦标赛拉开战幕。在奥运前最重要的“前哨战”里,参与林农2.12万户,年产值23.46亿元。水土流失核心区河田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5611元增加到2016年的11655元,年均增长15.74%。  以生态创建为载体,让产业生态化,让生态产业化,留住了绿水青山,积累了生态财富,激活了发展动能,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这样的例子在福建比比皆是。  通过林改,林农把山当作田来耕、把树当作儿来养,龙岩市武平县从一个山区贫困县跃升为“福建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 据了解,通过林改,15年间,福建活立木蓄积量净增1.7亿立方米,全省森林覆盖率从2002年的62.96%提高到65.95%,连续多年领跑全国。生态得绿,林农得利。目前,福建已完成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达10万亩,既保住绿色森林,又保护林农的钱袋子,让原本待砍伐的商品林变身为清新福建的“绿色不动产”。2016年,全省林下经济总产值达616亿元,林农涉林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达25%~50%,为实现“不砍树也致富”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抓生态就是抓发展、抓生态就是保护生命产业、抓生态就是增强发展竞争力,以生态为底促进全域化旅游的快速推进,不少地方的老百姓吃上“旅游饭”。以三明市泰宁县为例,把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作为“德政”工程、“惠民”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往昔农村脏乱差的旧貌不见踪影,如今水清、村净、景美,村景交融,成为全国的典型。今年1~7月,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33亿元,增长7.4%。旅游从业人员占全县总劳动力的1/5,旅游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1/4。  临海凭风,扬帆远航。厦门市海沧区实现从GDP向绿色GDP的转型,打造有质量的经济升级版,生态海沧让越来越多的人着迷,成为宜居宜业的乐土。排名全球第八、中国前三的封测企业、集成电路巨头通富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落户这里。海沧区还牢牢吸引了一大批生根型企业起步腾飞,两年内新增人口超过15万,已成为厦门岛外人气增长最快的区域。在公众调查中,海沧区群众对辖内环境的满意率高达97.5%。  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生态文明成果全民共享,“活优富美”的图景徐徐展开。“福建样本”悄然立起,令人惊叹。

白城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宝宝地图舌怎么治疗
医院库
相关阅读
长安深蓝C673曝光,有别于为SUV,或年内首发

上个月关中深蓝SL03才同年上半年亮相,这边还没上市成交,深蓝旗下的第二...

2023-10-04
给领导发传统节日祝福短信,情商高的人都知道这3点,怪不得领导喜欢

立刻就要到除夕节了, 我们肯定就会不收到很多的盼望短讯, 但是大多数的...

2023-10-01
2022年军校在皖招生开发计划来了!

@各位高考卷: 2022年军队院校 招收普通高校毕业生计划 请查收 明年 在安徽...

2023-09-28
生意社:旺季未过 月初二甲醚市场横盘整理

经营社员07月末06日讯 7月末初国际上过氧化消费市场连续性确保强势,...

2023-09-27
Ulster霍尔大学优质课程推荐 BSc Nursing Science (Top-up) & MS

弗莱明所大学(Ulster University)位于苏格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尔兰东南部贝...

2023-09-23
徐汇又一家商超恢复营业,浓浓烟火唯美又回来啦!

随着上海商贸应用复商复市南步伐持续性加快,汇金百货公司严格特区政府疫...

2023-09-18
友情链接